學習者剛開始練習英文寫作時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,就是「寫作內容無法達到題目要求的字數」。
通常在考試當下能想到的解決方法只有「硬湊字數」,
例如把 “can” 寫成 “be able to”、 “will” 改成 “be going to” 等,營造出一個字變成三個字的假象。(其實要小心這樣的修改方式,因為有些改動反而會影響文意表達)
此方式乍看能幫助達到指定字數,但文中實際的資訊含量卻是沒有變的,導致讀完這篇「虛胖」的文章之後就像網路迷因說的一樣空虛:「聽君一席話,如聽一席話。」
要解決這個問題,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有「邏輯跳躍」的寫作風格。
邏輯跳躍
「邏輯跳躍」,或是「非線性思維」(non-linear thinking) 其實本身不是壞事,
但如果經常發揮在寫作中,容易會因為篇幅不足,進而在考試中失去分數。
假如某件事的推理過程或發生順序是 A➡️B➡️C➡️D➡️E➡️F,
邏輯跳躍的思考模式就是寫作時只寫下 A➡️C➡️F,或是 B➡️F。
有些在寫作者腦中非常直觀、合理的內容 (畢竟是自己熟悉的事物),經過大幅省略了中間論述的狀態,寫下來後反而對讀者而言是篇令人一頭霧水的文章。
不僅首先就產生了內容長度不符要求的窘境,其次對讀者而言,這篇文章可能也非常難以理解,降低了溝通性;或是造成立論基礎不夠紮實,造成說服力不足。這在參加考試時會導致「內容」和「組織及連貫性」方面扣分。
解決方式
在寫作過程中感到卡關的時候,可以嘗試問自己三個問題:
「為什麼?」、「然後呢?」、「比如說?」
來幫助自己將句子繼續延伸下去。
實際練習看看
假設題目是:試著分析手機在臺灣如此普及的原因。
第一時間腦中浮現的想法可能是:「因為很方便,所以人手一機」,
以此為基礎,用「為什麼」引導出「隨時可以上網」、「一機多用」等原因,
接著透過「然後呢」想出「可以隨時分享內容到社群網站」、「可以行動支付」等,
再接續「比如說」來舉例說明「社群媒體是現今許多人互動的管道」或「可以不用攜帶大量現金」、「方便管理自己的金流、記帳」等等。
把以上整理在一起:
因為手機有隨時上網、行動支付的優點,不只讓人可以即時分享內容到社群網站上和朋友互動;出門在外也因為可以用手機付款而減輕皮夾或包包重量,此外自身的開銷在手機上也一目瞭然,所以手機的普及率才這麼高。
如此一來,文章主旨 (thesis statement) 或段落主題 (topic sentence)(視考試文體不同) 還有細節 (supporting details) 的架構就大致浮現了,重複進行兩到三次就可以完成內容的構想,並開始寫作。
是不是比原來單純的「因為很方便,所以人手一機」清楚多了呢?這樣寫作不僅不會篇幅不足,還能完成結構嚴謹的的文章💪
發現自己有這個現象的話,快把這三個問題「為什麼?」、「然後呢?」、「比如說?」用在寫作練習上試試看吧!
預約雅思、學測一對一教學、作文批改
歡迎透過 FB 粉專私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