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部分臺灣人都在中學階段學了六年英文,有些人更早,甚至從小學、幼兒園或是學齡前就開始接觸英文了;各種大大小小英文考試、檢定表現也都不錯,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覺得自己英文不好、不敢開口講英文呢?或是英文要夠好才能說英文,不然會被嘲笑?
在此處先問個問題:怎麼樣才算是「英文很好」呢?
是可以不開字幕看懂影集?閱讀原文書不用查字典?還是可以順暢跟母語人士交談?
再說,從來就沒有英文要夠好才能開口這回事。
如果你是一個學習英文多年,但卻不敢開口的人,今天一起來看看是不是有以下這些想法困擾著你,並且一一破解它們吧!
迷思 1:都不能講錯文法或單字
可能因為受到考試至上教育的影響,導致許多人在使用英文時,一想到可能會犯錯,或是不確定某個單字/文法使用的正確性,索性就不開口了。但仔細想想,我們平時使用中文都是 100%「正確」嗎?
舉個國文考試的例子,「高麗菜」應該讀作高「離」菜、「蛤蜊湯」要讀作「隔離」湯才對。但相信平時常聽到的發音應該是「高力菜」和「葛粒」居多吧!唸這種「正確」的發音反而容易令人第一時間聽不懂。
所以發現了嗎?使用語言的重點之一,應該是能夠進行有效溝通。
我也聽過母語人士要表達「比較便宜」的時候說:”more cheap”,並非 “cheaper”。而這當然不影響當下他想要表達的意思。
迷思 2:口音聽起來要像母語人士
以臺灣人來說,許多人擔心自己口音聽起來「不夠像美國腔」、「不夠標準」,就意味著「自己的英文不夠好」,所以不敢開口講英文。
這牽涉到幾個問題:究竟什麼是美國腔?為什麼要像美國腔才能開口?
美國面積是臺灣的 200 倍以上,西岸加州和中部德州的口音就有不同之處;況且美國是由許多族裔組成,華人和墨西哥裔的發音也存在差異,所以是要學誰的美國腔呢?甚至回頭看看臺灣的閩南語就好,北部和南部的口音、用字就都有所不同了,更何況是其他面積更大的國家,同一個語言在各地當然會有不同變化和使用方式。
此外,以英文為主要使用語言的國家有很多,除了一般熟知的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澳洲、紐西蘭之外,甚至菲律賓、牙買加都將英文列為官方語言。如果口音要像母語人士,是要哪一國才是「對的」或「正確的」?
接著,每個人說話本來就都有自己的發音特色,而以英文當作第二語言的人來說,講英文會有口音也只是受到母語發音位置的影響而已,很多時候其實並不影響溝通,當然也不應該是用來判斷「英文好不好」的標準。
看看 2023 年楊紫瓊在哈佛大學法律學院的畢業演講影片:
一定聽得出來這不是「印象中純正的美國腔」,但相信沒有人會說她的英文不好吧?
當然可以以追求自己喜歡的口音為學習目標,但這不該成為讓自己不敢使用外語的障礙。
迷思 3:不能有聽不懂的單字或句子
不少英文學習者會認為:「如果我講英文,對方回的內容有我聽不懂的單字的話一定很丟臉,還是乾脆不要講話好了。」
等等,即便是母語中文,我們也不可能知道每個字和每個詞的意思的。
許多和醫學、法律有關的名詞,例如「半月板受傷」或「法律保留原則」,在我們自己或身邊的人真正經歷到之前,很可能一次都沒聽過,或是好像聽過卻不知道具體意義是什麼,而這些都不影響我們日常使用中文。
同理,面對一門語言,一定會不斷學到新的字詞,有不懂的地方直接發問就可以了,並且好好利用這個機會認識新的內容。千萬不要在對話時不懂裝懂,結果反而造成後續更大的麻煩。
結語
很多時候不敢開口、害怕使用外語的枷鎖是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。
試著想像一下:某天走在路上,遇到一個外國人用很蹩腳的中文來問路。此時心裡浮現的第一個想法大概會是:「噢,他會講中文耶,真厲害!」而不是:「嘖,他的發音真不標準」對吧!
同樣地,在學習英文好幾年,並且一路以來累積了不少單字和文法規則之後,我們都是有能力開口的,要告訴自己其實自己很棒!學習語言這條路可能有點長,但持續不斷練習,努力和進步會反應在每次的使用上的!
預約雅思、學測一對一教學、作文批改
歡迎透過 FB 粉專私訊